捉迷藏又“翻红”了?最近,上海的许多年轻人走进公园都是为了这件事……

吴迪

(+_+)?

  最近几个月上海的各个公园里,

  常常出现这样一群人

  他们或是藏在草丛中,

  时不时神色紧张地抬头四处张望,

  或是一前一后奔跑在公园草坪上,

  追的人和跑的人都很卖力,

  仿佛有盗贼抢了钱包正在流窜。

  如果仔细观察,

  他们大多还戴着统一的荧光手环,

  好像一个“神秘组织”。

  在公园里遛弯时遇到这群人时请不要慌张,他们只是在玩一种很新又很旧的社交游戏:公园里真人版“猫鼠游戏”——捉迷藏。

(+_+)?

  成年人玩的捉迷藏有什么新玩法?

  社交平台上,许多线下捉迷藏的玩家招募帖热度都很高,动辄大几百的点赞和收藏。以上海为例,在社交平台搜索关键词“上海猫捉老鼠”后,便出现了大量招募帖,热门游戏地点有中山公园、世纪公园、徐汇滨江等,静安的闸北公园、大宁公园等公共公园也成为了被提及的游戏基地。

  闸北公园(图源区绿化市容局)

  线下捉迷藏的玩法最早“翻红”于今年年初的大学校园内,如今游戏热度走出校园,并且从一线城市迅速扩散至三、四线城市。

  游戏通常的玩法是组织者在各个社交渠道进行玩家招募,凑足几十至上百人后,约定好时间将玩家们聚在公园里,在数字地图软件上建群共享位置,玩家集体换成汤姆猫或者杰瑞鼠的头像。

(+_+)?

  游戏开始前,组织者会先宣布规则,并提醒大家注意安全,随后选出几个人扮演“猫”,其余众人扮演“老鼠”。玩家手腕上都佩戴着荧光手环则是便于与路人区别。

  捉迷藏的游戏开始后,“老鼠”们向公园深处散去。10分钟后,“猫”开始出动,此时通过地图的共享定位可以看到,“老鼠”们分布在公园里各个位置,有的“团队作业”,有的则选择单独躲避。

(+_+)?

  一位网友晒出的游戏实时定位截图

  “猫”每抓到一只“老鼠”,就可以将ta的荧光手环占为己有,最终赢得荧光手环最多的“猫”成为“猫王”,“幸存”到最后的则为“鼠王”。

  这种小时候都玩过的游戏为何再次“翻红”,

  成为了当代年轻人的社交游戏新宠?

  首先,对比前两年火起来的各种户外活动,捉迷藏在参与成本和游戏难度上无疑都更低——你甚至不需要购买任何装备,可见大家越来越追求简单的快乐。

  从社会学角度看,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日常休闲娱乐,人类的很多行为往往具有群体性,共享位置捉迷藏符合人类活动的习性。

  而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大型社交游戏,线下捉迷藏活动的社交性远远大于游戏性。在游戏的过程中,既能消耗热量,还能释放情绪,更能扩大社交圈,认识新朋友。

  有游戏爱好者表示,因为公园面积都不小,你追我赶玩下来,消耗热量颇大,一局玩下来基本要跑万步左右。更有人表示,一局捉迷藏能让自己与原本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很快熟悉起来,成了平时很好的“饭搭子”。

  虽然乐趣多多

  但也要注意安全

  从最初的几人间的游戏,扩展到现在能让上百个素不相识的人一起玩的大型社交活动,随着热度的提高,也有人开始担忧起其背后的安全隐患。

  虽然这场社交游戏的难度等级低,但也有许多玩家玩得越来越“卷”——爬到树上躲避,然后不小心摔下来的玩家不在少数。

  更不用说最简单的你追我赶也潜藏着安全问题:撞到路人怎么办,在公园的树丛间绊倒刮伤了又该怎么办?公园里水域多,如不慎掉入水中,又该怎么办?

  对此,律师的观点是参加者参加此类活动需自己承担一定风险,但组织者也有承担一部分风险的可能性(比如说安排的地点或制定的规则本身不合理时)。活动组织者需对活动作出清晰明确的安全告知,也建议组织者为每一位参与者购买意外伤害保险。

  目前,多家公园园方都对线下捉迷藏活动表达了各自的态度。有的公园表示,欢迎年轻人到公园里游玩、运动,公园需要青年们的活力,但也提醒大家注意安全、遵守园区的规定,配合园区工作人员的服务和管理。例如不要在水域附近玩、不要在有机动车经过的地方玩、不要爬树、不要在太晚的时间玩、注意避让行人等。

  有的公园指出,组织者应与园方提前做好备案,看具体参与人数是否超越管理规定,备案后也需要遵守团队活动公约,不能影响到其他游客。还有公园提出,要保护草坪,正在进行养护期间的草坪并不适合进行捉迷藏的活动,且公园作为一个自然的环境,生态物种丰富,游戏期间被虫子或者蛇咬一口的可能性很大,还是要提醒玩家注意安全。

标签:捉迷藏公园游戏社交组织者

发表评论 (已有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