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上海这些特色古镇到达“颜值巅峰”,乘公共交通直达

回味文海

( ^_^ )?

   

  上海优秀保护建筑之武康大楼

    武康大楼是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大楼,始建于1924年,由万国储蓄会出资兴建,由旅居上海的著名建筑设计师邬达克设计。1994年,武康大楼入选第二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武康大楼,原名诺曼底公寓(I.S.S Normandy Apartments)又称东美特公寓,位于上海徐汇区淮海中路1842-1858号。大楼始建于1924年,由万国储蓄会出资兴建,由旅居上海的著名建筑设计师邬达克设计,是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大楼。

    1920年代,随着上一个十年租界的进一步扩大和人口的快速涌入,以及欧美产生新的居民用房建筑形式,上海也开始逐步出现公寓式大楼住宅。期间,万国储蓄会出资组建了中国建业地产公司,负责开发和经营申城的房地产业。1924年,中国建业地产公司购入位于今淮海中路、武康路口呈30°角的土地,斥资兴建公寓住宅。公寓由克里洋行的匈牙利籍设计师邬达克主导打样设计,法商华法公司为承建商。

    当时建业地产在上海的公寓或住宅区一般都以法国地名作为名称,因此大楼落成后便以法国西北部的半岛诺曼底而命名。诺曼底公寓是上海最早的一批现代化高层公寓,当时入住公寓的一般都以上层侨民为主。根据1937年字林洋行出版的《中国行名录》中上海街道指南栏目里的记录,当时居住于此的有嘉第火油物业公司的销售总代理、美亚保险公司上海办事处的经理、西门子上海公司经理等一大批洋行、外商的高级职员[2]。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居住的大批英、美法侨民为日军关入集中营,或遣送出境。至1945年前,诺曼底的入住率只剩下三分之一。

    1945年,随着抗战的胜利以及万国储蓄会的负债业务到期,战时遭受严重损失的万国储蓄会难以清偿债务。当时参与的债主纷纷要求上海市府出面干预以保护债权人的利益。1946年,上海市政府责令万国储蓄会破产清理,其名下大部分产业由市府进行拍卖,所得现金用于清偿债务。部分产业则有政府出资收购,诺曼底公寓则属于政府出资购入的产业之一。之后公寓的大部分套间由市府分配给公务员。

    1953年,诺曼底公寓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并更名为武康大楼,其后一些文化演艺界名流均入住此间,包括赵丹、王人美、秦怡、孙道临、郑君里、王文娟等。

    武康大楼,占地158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9275平方米。大楼总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楼高八层,总高30余米,外观为法国文艺复兴式风格。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有限,大楼底层采用骑楼样式,将店面橱窗向内收缩,留出人行道空间。另外,一二层外立面采用水泥仿石墙墙面,使之成为大楼基座的样式。自三层起至第七层,外立面改用黄褐色砖块贴面。最顶楼的第八层继续使用水泥仿石质墙面,因此大楼呈现三个不同区段。在第三层和第八层,设计者采用外围连续长阳台作为三阶段腰线,同时强化其层次感。在大楼的北向,为解决房间采光问题,设计者特地在朝北处,向内留出两个大型天井。

    大楼一、二层一般为店面等商铺用房,自三楼起基本为居民住房。内部户型分一室户、二室户、三室户和四室户四种类型,总计63套套间,佣人住房30余间,基本为朝南房间。大楼里的每一户房间都朝南,走廊向北。每个单元的厨房和卫浴一般安排在北侧。卫生间内部设有专门的通风道。大楼内部的通勤除了回旋式楼梯以外,还设置客用、货用电梯共三部。虽经过多次维修,但基本上大楼电梯仍保留着上世纪中期采用半圆形指针的楼层指示器。

    1930年,万国储蓄会在公寓东侧新建了一栋楼高五层的新大楼,又被命名为新武康大楼(武康大楼副楼),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另在武康路435号建有1400平方米的汽车库及附屋。

( ^_^ )?

    上海优秀保护建筑之和平饭店

    和平饭店是上海市地标性建筑,位于上海黄浦区南京东路20号,是上海近代建筑史上第一幢现代派建筑,拥有最具特色的九国式特色套房及众多别具特色的餐厅、宴会厅、多功能厅、酒吧、屋顶观光花园等。

    和平饭店是中国首家世界著名饭店,2005年的营业额达到1.88亿元,创利6668万元,接待宾客101468人次。

    上海南京东路口的两幢大楼都称为和平饭店。和平饭店北楼建于1929年,原名华懋饭店,属芝加哥学派哥特式建筑,楼高77米,共十二层。饭店位于上海的南京东路和外滩的交叉口。1929年,犹太商人Victor Sassoon构思并创建了名为“华懋饭店(CathayHotel)”的酒店,这就是后来的和平饭店。

    当时由芝加哥学派哥特式设计风格的建筑师Palmer& Turner设计,以一个海拔77米的绿色铜护套屋顶为最大特色。外墙采用花岗岩石块砌成,由旋转厅门而入,大堂地面用乳白色意大利大理石铺成,顶端古铜镂花吊灯,豪华典雅,有“远东第一楼”的美誉。

    和平饭店南楼,原为汇中饭店,正门设在南京东路23号,靠外滩的19号属边门。1908年建成,文艺复兴建筑风格。

    2007年4月1日起和平饭店暂停客房预订业务,为上半年即将开始的全面停业改造做准备。作为外滩万国建筑群及上海历史文化遗产的一张重要名片,一时间,这座百年饭店成了众所瞩目的焦点,并且掀起了一阵前所未有的酒店文化怀旧热。历经三年的大规模修缮后,饭店的外立面、大理石地面、雕花屋顶、大厅中的古铜镂花吊灯等有“和平文化”的经典元素都被悉数保留,而服务质量则进一步升级,成为无可厚非的“世界经典酒店”。

    2010年7月28日,历经三年修缮,耗资5亿港元,已有百年历史的上海滩标志性建筑、曾有“远东第一楼”之称的和平饭店正式恢复营业。翻新后的饭店虽然中文名称保留了“和平饭店”,但英文名称却更改为“Fairmont Peace Hotel”(费尔蒙和平饭店)。装潢典雅的客房及套房将现代化科技和最为奢华舒适的住宿设施相结合,为您呈现无与伦比的酒店之旅。奢华套房或极品套房可尽览黄浦江及外滩万国建筑美景;闻名遐迩的九国特色套房记录了旧和平饭店的不朽传奇;另外,位于顶楼的沙逊总统套房,曾经是饭店原创始人Victor Sassoon居住过的地方。

    饭店落成以后,名噪上海,以豪华著称,主要接待金融界,商贸界和各国社会名流。如美国的马歇尔将军、司徒雷登校长,剧作家Noel Coward的名著《私人生活》就是在和平饭店写成的。三、四十年代,鲁迅、宋庆龄曾来饭店会见外国友人卓别林、萧伯纳等。

    解放后,饭店于1956年重新开业,起名和平饭店。和平饭店对客房、餐厅等进行了更新改造,焕然一新,而建筑风格仍保持了当年的面貌,使下榻于此的宾客仿佛置身于时间隧道,在现代与传统、新潮与复古的融合、交错中浮想万千。

    和平厅,典型的巴洛克式宫廷建筑风格。

    爵士吧,典型的英国乡村式酒吧,以老年爵士乐队的演出而闻名。和平老年爵士乐队里的这六位乐手平均年龄都在七十五岁以上,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一直成为和平饭店的保留节目。 [4] 澳大利亚、荷兰、葡萄牙、意大利、法国、希腊、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芬兰、西班牙等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等中外来宾都曾莅临。

    沙逊阁,系饭店建造者英籍犹太人爱丽斯·维克多·沙逊先生的私人套房,现为饭店高级宴会厅。

    龙风厅电话亭,此处建筑为圆穹顶,采用了中国古建筑中的声波回音原理。

( ^_^ )?

 

    上海优秀保护建筑之上海音乐厅

    上海音乐厅原名南京大戏院,建于1930年。1930年3月26日开业。1950年更名为北京电影院。1959年更名为上海音乐厅至今。2019年3月1日至12月31日,上海音乐厅修缮。修缮期间整栋建筑将全部封闭,停止所有对外演出和经营活动。

    今上海音乐厅是从原址整体平移过来的,完好地保留了原貌。欧式风格的建筑,气派十足;幽雅庄重的装修,很典雅。

    无论是乐队演奏还是歌剧表演,大跨度的穹顶还原了真实的音色,配上极佳的音响设备,音色丰满,乐声圆润,效果惊人。音乐厅价格虽高,但所能感受的艺术是无价的。

    上海音乐厅共有观众席1122座,其中楼下640座,楼上482 座,镜框舞台深8.35 米、宽16米,舞台可使用面积约100平方米。舞台上方有可调控反响板,备有斯坦威D -274三角钢琴一架、60路调光台、24路雅马哈调音音响一套、台口话筒插口16只,冷暖气齐备。

    上海音乐厅由华人设计,建筑风格属于上海地区少有的欧洲传统风格。休息大厅十六根合抱的赭色大理石圆柱气度不凡,观众厅的构图简洁规范,复杂又不显零乱,富有层次变化,色彩庄重淡雅,与其演绎的古典音乐有着惊人的统一。自然音响之佳,得到建筑学专家及众多的中外艺术家认同。

    为配合延安路高架的拓宽建设,2003年4月15日上午10时,上海音乐厅平移工程开始,工程耗资5000万,先在原地顶升1.7米,然后向南移动66.46米,再在新址往上顶升1.68米。6月17日,平移工程完成,上海音乐厅以崭新的面貌展示在世人面前。

    上海音乐厅原名南京大戏院,建于1930年,当年3月26日开业。 1950年更名为北京电影院。1959年再更名为上海音乐厅。上海音乐厅作为全国第一座音乐厅,1959年后的数十年中,一直是上海音乐活动的中心之一,历届上海之春音乐节、国际广播音乐节都以此为中心场所;众多的中外著名音乐家、乐团先后登临音乐厅舞台展现艺术风采,著名的小提琴家艾萨可,斯特恩、萨尔瓦多,阿卡多、伊戈尔?奥伊斯特拉赫、祖克曼、郑京和,大提琴家马友友,钢琴家拉罗查、傅聪、殷承宗,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意大利国际乐团、费城交响乐团室内乐团、香港管弦乐团、中国交响乐团等都在此表演过。

    尽管南京大戏院建厅之初主要是放映电影,但也一直伴有其他艺术形式的表演。如当年的投资方股东之一朗德山在国内曾组建“潘家班”杂技马戏团,‘南京’专门设计有与有声电影无关的小乐池,就是供他演出伴奏之用。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音乐类表演,尤其是西洋古典音乐并没有走入大众的生活,当时,工部局交响乐团是本埠的西洋音乐专业团体,其在南京大戏院有史可考的演出最早是在1932年,其后,工部局的夏季音乐会成为‘南京’的固定演出。三十到四十年代,也曾有许多外国著名音乐家陆续造访过‘南京’,如1933年6月世界著名钢琴家莫什维支、1937年6月著名钢琴家米罗维支、大提琴家皮亚斯特罗、低音提琴家约瑟苏斯特联袂登台、1942年10月小提琴家阿德勒等。

    舞台剧和地方戏也曾在早期的‘南京’占有一席之地,1933年嘉璧歌舞班的维也纳歌舞晚会、1943年的音乐歌舞剧《金缕曲》、日本东京宝冢歌舞团等。抗战胜利后,大型乐剧《孟姜女》曾在‘南京’作一周的公演。南京大戏院更有1946年4-5月梅兰芳先生率团连演13天的盛况。

    著名的小提琴家斯特恩、阿卡多、祖克尔曼;钢琴家拉箩查、傅聪、殷承忠,费城交响乐团的室内乐团、香港管弦乐团、中国交响乐团等都曾来此表演,并获得巨大成功。

( ^_^ )?

    上海优秀保护建筑之大世界游乐场

    位于上海市中心的法租界敏体尼荫路和爱多亚路口(今西藏南路延安东路转角处),坐东南朝西北。民国六年(1917)初破土动工,同年7月14日(法国国庆日)剪彩揭幕。同时设剧场多处,演出各地戏曲、曲艺,中外歌舞音乐,古今杂技魔术、木偶、皮影、气功、武术,日夜放映电影,并有各类体育、智力游艺活动室。附荼室、餐厅、旅馆、小卖部、服务处等。每天中午十二点开门(星期日从上午九点开门),门票两角大洋,游客可任意去各剧场和游艺室,直至午夜十二点止。游乐场自同年7月1日起发行由孙玉声(海上漱石生)、刘青任主编的《大世界》报广为宣传,加上其规模空前,各项游乐设施先进,一时游客如云,每日达万人次左右,营业额迅速超过当时已有的新世界、绣云天、天外天、楼外楼等游乐场所,附近周围的市面也因此而繁荣起来。民国十七年重建后建筑总面积为一万四千七百平方米。外形改成爱奥尼式的红柱与奶黄色的楼窗,构成中西结合的塔楼式古典建筑。加楼分设共和亭、共和台、共和楼、共和阁及共和厅,更为壮观。民国二十年黄楚九病故,先由顾无为等接盘,不久转手黄金荣独资经营,大世界前冠“荣记”二字以示区别,中间一度也称“镐记”。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三十余年间的“大世界”,既是市民百姓娱乐消遣的去处,也是地痞流氓,歌妓舞女藏污纳垢之所。1954年7月2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托文化局接管。1955年5月1日更名为人民游乐场。1958年1月恢复原名。门票为人民币二角五分,闭场时间也有所提前。1966年11月6日“大世界”巨字招牌被砸毁,改名东方红游乐场。旋改作外贸仓库,1974年改为上海市青年宫。

    “大世界”计有戏曲剧场(也演曲艺等)十多个共六千余个座位,前后荟集了所有在上海演出过的几十个戏曲剧种。其中乾坤大剧场为上海重要的京剧演出场所,原为“大世界”大京班剧场,许多京剧名角都在这里登台献艺,二十年代前期因邀北京著名坤伶金少梅至此,遂名乾坤大剧场,取男女合演之意。该剧场人才辈出,孟小冬、碧云霞、琴雪芳、汪碧云、粉菊花、童信卿、张少泉及号称“小活猴”的郑法祥等都在该场演出过。沪、越、淮、锡、扬、南方歌剧等地方戏曲剧种中诸多演员因在此献技而成名。

    大世界游乐场在国内外都有很大的影响,曾被誉为“中国第一俱乐部”、“东方迪斯尼”。国内许多城市以及东南亚等地都有以“大世界”命名的综合性游乐场。

 

标签:上海饭店大楼音乐厅和平

发表评论 (已有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