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队要去 天冷要去 上海人为啥如此热衷这件事?

好文推荐

⊙﹏⊙‖∣°

上周六晚18时许,天色将暗,烟雨朦胧。上海博物馆亮起黄色的灯光,为清冷的雨夜添上一抹暖意。武胜路上的南门处,观众已排起长队,静待入场。

这是今年上博首次开设夜场。1月17日,上博“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开幕,预约一直满额。为回应观众热情和关切,上海博物馆从2月11日起,每周三、周六加开夜场。

消息一出,上周六晚首个夜场3000个预约名额随即全满,其中珍藏展的1500个名额更是“秒杀”。当天,全天有超过9046人走进上博。

不仅仅是这一次展览。去年上博举办“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时,到馆观众超23万人次,有人竟看了25次;从色彩淡雅的莫兰迪到简练传神的罗特列克,从乌菲齐美术馆到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全球各地不同风格的展览在上海源源不断汇聚交织。

人们为啥会如此热衷一场展览?

上博夜场队伍中一位观众给出的答案是:“在上海,看展览是一种生活方式。”

打开一场展览的多种方式

晚上19时,首批夜场观众未散,第二批观众又来了。一楼的第一展厅内,光线集中在52幅画作上,每一幅作品前都围着层层观众,屏息凝神欣赏。

“这一场展览几乎能看齐400多年欧洲绘画历史,可谓一场教科书级的西方美术展。”曾在英国留学并学过西方艺术史的顾惟不仅自己参观过两次,也向身边朋友反复推荐,“要从多个角度欣赏”。“比如技术角度,第一板块‘波提切利和15世纪意大利绘画’中波提切利的《圣泽诺比乌斯的三个奇迹》和多梅尼科·吉兰达约工作室的《女孩肖像》是展上唯二蛋彩画,这一时期正是油画兴起并且逐步代替蛋彩的时期,相比之下这两幅作品虽然时间更久远,但色泽鲜亮。”

观众在蛋彩画波提切利的《圣泽诺比乌斯的三个奇迹》前拍照

这次展览有多热?尚未开幕就登上过中博热搜榜的“十大热搜展览”榜首,开幕后观众几乎每天都在博物馆门口排起长队,热门时段预约甚至要提前一周。据统计,开幕近一个月,展览已接待观众超8万人次,业内人士称其为“又一场现象级展览”。

在上海举办的展览,肯定不只面向“懂”它的人。相比过去展览“惜字如金”,这次展览摆设在作品旁的介绍显得格外长:不仅包含作品和画家信息,还对画面内容进行诠释,并对时代背景进行了介绍。市民黄辉学习理科、从事审计行业,不理解为何这么多人冒雨也要排队。被家人拉上一起看展才“打开新世界”,“看到实物真迹,真的跟书上或电脑上看不一样。《红衣男孩》眼睛晶亮晶亮的,看到他13岁就去世我有点难过。还有《祈祷的圣母》,从表情到服饰都让人觉得周围都安静下来了。”黄辉说,直面历史珍品,看到尺寸、笔触乃至颜料等细节,“用一句网络用语,‘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这种震撼是种原始的力量。”

站在《红衣男孩》前,艺术之美是直观的

每一次展览都有孩子的身影。步入上海博物馆四楼第三展厅,只见一片山间乱石,端庄的女子安静坐在一隅,抚弄婴孩;画面一转,地面水波荡漾,水下水草丰茂,朵朵睡莲悄然绽放……在一楼展厅里被大人要求安静的孩子们在这里释放天性,在画面中席地而坐、奔跑嬉闹。

考虑到不同参观群体的需求,上博推出了这一“展外特展”,通过光影投射将梵高的《向日葵》、莫奈的《睡莲》、达芬奇的《岩间圣母》等二十余件英国国家美术馆馆藏名作重现。展览期间,馆内报告厅还放映与波提切利、拉斐尔、梵高等名家相关的近10部4K超高清主题艺术影像作品。

⊙﹏⊙‖∣°

    关键是高品质的内容供给

上博一楼的高清影视中心,整齐码放着各类行李——为了让参观者入场更“丝滑”,这里被临时改造成行李存放点,方便更多观众快速存取行李。

满足观众需求总是“进行时”。1月17日珍藏展开放首日,迎来3000名预约观众,有人希望“人再少一点体验就更好了”。第二天,上海博物馆将预约限额下调至2000人,咨询电话纷至沓来,诉求一致:“每天预约名额能否再增加一点?”

满足观展渴望和提升参观体验是需要“平衡”的考验

预约时段已细分成7段,还能怎么办?上海博物馆党委书记汤世芬介绍,党支部与团委立即着手组织志愿者,于双休日、节假日和后续夜场支援一线服务,以确保大客流参观的安全有序。

通过对管理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完善,预约参观人数又逐步稳定至每日3000人。“这次增开夜场也是为了回应观众热情和关切,满足大家的观展需求。”汤世芬说,由于特展自开幕以来热度不减,预约一直满额,观众白天预约不上,每天都有大量观众致电询问观展事宜,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增开夜场。

“慎重”二字不虚。2002年,上海博物馆举办“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就已推出过夜场,此后每年几乎都会围绕特展加推夜场。但在业内人士看来,博物馆开放夜场并不是简单延长几小时开放时间,而是一个慎重的课题。

“如果博物馆夜场没有好的内容和活动支撑,来的观众不多,社会效应一般,那将是一种公共资源的浪费。”在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看来,关键要看观众需求和博物馆高品质内容供给的程度。

夜场中记者看到,有成群的学生围在讲解员身边听取介绍——他们是此次展览“社会大美育课堂”的学生。为丰富夜场体验,每次上博会拿出200个预约名额专门开放给学校团组预约,为3个学生团组提供艺术教育导赏。首次夜场褚晓波也来了,为观众购买的展览图录签名时,还画上了兔子和猫咪图案。

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在为购买展览图录签名时画上了兔子、猫咪的图案

探索博物馆夜场活动的不止上海博物馆一家。正在举办“绝美之境——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珍藏展”的浦东美术馆,从去年开始便不再设闭馆日,工作日开放至晚上20时,周末再延长一小时。“以前有人说陆家嘴只有工作没有生活,但美术馆给了停步的理由。”在陆家嘴从事金融工作的萧女士选择下班后去欣赏那些古罗马雕塑,一张门票连看四展,也欣赏了久违的浦江夜色。“全国各地同事讨论上海夜生活时我一定推荐博物馆美术馆,夜上海的魅力最突出的一点就是高品质的文化活动。”

⊙﹏⊙‖∣°

参观者与文化艺术的“双向奔赴”

从浙江专程到上海来参观珍藏展的林女士,看到一个父亲牵着女儿在一幅画作旁安静等候,逐步移至画的正前方时再将女儿抱起,轻声介绍画中的故事和特色。林女士在小红书上写下笔记:“喜欢艺术的人好温柔啊!”

记者在现场看到,尽管每天排队等候入场的参观者队伍蜿蜒逶迤,等候入场的时间却并不算长;每幅画前虽常常围拢观众,后排的人们大多安静等候,即使有人停留时间较长,也鲜有人催促抱怨;虽然不时有人拍照不小心触发警报,工作人员会快步上前检查并提醒。在社交媒体上,不少参观者也在交流“攻略”,有人提醒观看作品介绍时可以把中间位置让给其他参观者,有人建议如果想拍照最好选择每天下午最后一个预约时段,“先参观,最后拍照。”

参观者中不少带着孩子认真观展的家长

“这些参观习惯,都是一次次好展览修炼出来的。”文博爱好者薛封记得,2002年自己上大学时,为看《清明上河图》在上博排了6个小时的队,有人带着放大镜去看;2014年,淮海路上K11购物艺术中心把莫奈的多幅《睡莲》带到上海,人们拥挤在商城地下一层,踮起脚尖将身体往前伸,期望与大师作品更近一点。对于公众排队参观展览,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曾表示是“好事”,“出现拥挤,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们国家进步,观众的文化需求提高了。”

需求带来供给,近年来上海每年各类展览数以千计,高品质展览也越来越多。当年让薛封“踮起脚尖”的“印象派大师·莫奈特展”是莫奈在中国内地首次个展,而前年年底,被称为印象派开山之作的莫奈《日出·印象》,也已在上海展出。不少上海市民把“看展览”当作“日常”之事,甚至敢对大师作品“评头论足”。薛封记得,莫奈特展时有个孩子说这个画家是近视眼吗,周围的人都笑了;但这次珍藏展上有孩子在提香的画前问“画家喜欢胖胖的人吗”,旁边的人鼓励他“你抓住了一个重点”。

珍藏展上,梵高与莫奈的作品依然是人气最旺的展品之一。在一些专业人士眼中,西方艺术史上“文艺复兴三杰”时期和印象派时期是中国普通观众熟悉并更易接受的阶段,然而近几年上海举办的展览中,这两个时期的“大师特展”已遍地开花。

“高品质的展览除了有大师名作,也要引导观众拓展审美、提升眼界。”有业内人士表示,此次珍藏展一处细节是以“大师名字+时代特征”的方式为不同板块命名,引导观众欣赏比较,并带来国内观众不太熟悉的北方文艺复兴和北欧绘画,“策展人不能仅仅迎合观众的口味。”

艺术与商业可以双赢

此次珍藏展是2008年以来上海博物馆首个售票展览,也是去年上海出台《上海市公共文化设施收费管理办法》后公共文化机构首个收费展览。

艺术脱俗,办展却要处处计算成本。此次展览完全由上博自筹资金举办,成本非常高,仅52件作品保险估值就超60亿元,仅梵高的《长草地与蝴蝶》就达10亿元。反复测算后,上博把普通票价格定在100元。

出乎意料,许多观众欣然接受,甚至有人觉得票价太低,要提高票价“筛掉打卡拍照的人”。

“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如何通过自有运作提供更好的展览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褚晓波说,合理合规收费与公益性并不矛盾,此次展览并不以营利为目的。但国有博物馆同样面临拓展自身造血功能的挑战,“推出收费的临展特展,是博物馆减轻财政负担的有效途径之一,也能让观众在国内看到世界顶级的文物艺术品。”

⊙﹏⊙‖∣°

在平衡成本与票价的同时,上海博物馆围绕特展推出了一系列消费场景。走进上海博物馆布置一新的文创商店,8大类200余款文创产品让人爱不释手。馆内还有拉出伦勃朗自画像的咖啡和长出《长草地与蝴蝶》同款三叶草的创意甜品;上博还争取到英国国家美术馆的数字藏品官方授权。首个夜场日就创下文创产品单日销售额20万元的纪录,茶室和餐厅最高销售额也达4.7万元。

在上海,售票与公益不矛盾,艺术与商业可以融合。正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的“时空浮游”展,是知名品牌阿玛尼高定私藏香氛的全球首展。近年来,香奈儿、路易·威登、迪奥、古奇等品牌几乎每年都会办展,展览已成为不少知名品牌、大小商业体的“标配”和市民的新消费方式。

春节刚过,在“巨富长”区域开了一家陶瓷展厅的罗先生启程前往江西、福建等地,“监督”列入展览计划的陶瓷创作者们的进度。他坦言,办展期间销售额是平时的数倍,“观众通过策展、布置后呈现的系列作品、与创作者的沟通交流,会理解他们的理念和工艺,从而产生消费意愿。”在他看来,这样的方式是物质和精神双重体验,是一次“消费升级”。

在社交媒体上,有人专门整理每月上海大大小小的“可消费可观看的展览”,成了年轻人喜欢上海的又一理由。

未来,还有多少可能

上博展厅里,不少人需要仰视庚斯博罗笔下《拉尔夫·朔姆贝格博士》悲悯的眼神。观众或许不知道,上博竟然为“他”拆过大门。

去年12月22日晚,2批19幅展品运抵上博,其中4幅画作尺寸过大需要拆门入馆。这位“博士”最高,外箱高达326厘米。此前,上博南大门在2017年和2019年两场特展前也曾因展品尺寸过大而拆过。

再次步入上海博物馆的薛封发现,这座1996年开放后不间断运行的场馆老了。比起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新场馆或以挑高厂房改造而成的展场,这个原本以中国古代文物为主要展品而设计的展陈空间,在越来越丰富的展览类型面前显得局限,且无法引入自然光,布光也难实现最佳效果。

情况即将改变。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开放的上海博物馆东馆,有了文物专用通道,“拆门”将成为历史。东馆四面都有敞开式空间,阳光可以透进馆内。大大小小20余个展厅,预计一年接待参观者达500万。东馆开放后,人民广场馆舍也将进行大修。

硬件之外,博物馆最重要的仍是供给高品质内容的能力。2020年年底,上博看到日本东京国立美术馆展出英国国家美术馆的珍藏后,非常希望将展览引进上海,英国国家美术馆的馆长费纳尔迪2007年在西班牙普拉多博物馆担任副馆长,曾参与和上海博物馆合作的“从提香到戈雅”展,对上海博物馆印象非常好,合作意向很快达成。

上海市民有望在家门口看到三星堆最新考古成果,感受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图片来源:新华社)

高品质内容离不开博物馆的专业能力和良好“朋友圈”。上周四,上海博物馆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金沙遗址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四家四川文博机构签署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提升跨平台交流协作的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更让不少市民期待在上海就能看到三星堆最新考古大展。

不过,一些业内人士也直言,目前上海策展专业人才依然缺乏。据透露,曾有场馆希望举办西方美术展,却难找西方艺术史专业策展人士,只能找熟悉西方历史和当代艺术的人“打配合”。“上海的观众越来越挑剔,需要更加专业的人才来服务。”

标签:上海博物馆展览观众夜场

发表评论 (已有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