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平米16个户口:阿姨的“愁”,他们早有“解”!

豆丁

(vˍv)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在黄浦,今年,在阶段性完成成片旧区改造后,正在同步研究推动“两旧”(零星二级旧里改造、旧住房成套改造)工作。作为黄浦首个启动的“两旧”改造项目——蓬莱路北侧地块,时下,在高比例通过一轮意愿征询后,正在紧锣密鼓有序推进补偿方案制订、居民意见听取、家庭矛盾化解等各项前期工作,为明年开启的二轮征询打下坚实的基础,帮助老城厢的居民们早日走出蜗居、告别陋室、圆上新梦。

  33平米16个户口,阿姨还没开口眼泪抢了先

  周三的下午,阴雨绵绵,老城厢的梦花街上显得特别安静。弄堂口,三五个收废品的阿姨,正兴致高昂地讨论着当天搬场的居民数,脚边鼓鼓的包裹,是她们这一天的“收获”。穿过静修路80号斑驳厚重的木门,爬上吱呀作响的狭窄小木梯,尚未搬迁的虞阿姨,站在家门口热情地招呼我们。“我们家实在太小了,不好意思啊!”还没等记者坐下,虞阿姨就哽咽着跟我们说抱歉。做过肾脏移植,身体瘦瘦弱弱的她,这几天,一直在打听地块的最新进展,“听讲,补偿方案正在制订中,我们天天盼着。”虞阿姨一说起自家的这次旧住房改造,眼睛亮起来了,话也绵密起来。

图片

  这些年,品尝过生活百般滋味的她,聊起在老房子里曾经日常而细碎的时刻,总是带着几分伤感。“我家窗门朝北,终年不见阳光,儿子在地上更是睡了十几年。”虞阿姨指着门口一块不大的地方说,因为家里仅可放置一张小床,没地方睡的儿子就只能天天打地铺睡地上,“老房子窜风厉害,一到秋冬天,睡地上的儿子总是冻得感冒。”

  虞阿姨告诉记者,和她一起上下楼窘迫地蜗居着的,还有自己的三个兄弟姐妹。“我们一大家子人盼改善,已经盼了几十年。”虽然2022年终于盼到了,但是33平米,16个户口,这块“大蛋糕”究竟怎么切,也一直困扰着虞阿姨。

图片

  “阿姨,别担心,办法总比困难多,一定会让你们真正得实惠的。”经历过了蓬莱路地块旧改征收,这次面对蓬莱路北侧地块居民们的烦心事、担心事,学宫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吴炎翔显得更得心应手了。

(vˍv)

图片

  事实上,在拥有3000多户居民的蓬莱路北侧地块,像虞阿姨家户口多,抑或家庭矛盾深的家庭不在少数。老西门街道负责旧改的干部告诉记者,街道正与第三、第四征收事务所合力,在党建引领下,传承“宝兴十法”优良传统,串百姓门、知百姓情、解百姓结,抽调精兵强将,聘用律师,把项目基地作为实战的“练兵场”,不断为居民解心结、化矛盾,让老城厢居民开开心心住上自己满意的房。

  老屋水泥块“从天而降”,吓懵七旬老伯

  在11月10日的一轮征询中,蓬莱路北侧地块以98.78%的高比例顺利通过。而在学宫居民区,一轮征询中,居民赞成的投票率更是高于其它两个居委。“居民们盼改善的愿望很迫切。”学宫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吴炎翔说,经历了疫情后,老房子房龄大、设施老、生活环境差的居住环境,让居民们急切想改善。

图片

  静修路50弄的王立明,说起自家的老房子,更是用“胆战心惊”来形容。“去年冬至那天,我正好坐在家里折锡箔,天花板上一块巨大的水泥块,就‘嘭’一声砸在了我床上。”王立明说,现在回想起来都是吓丝丝,那天中午幸亏没睡午觉,要不,后果不堪设想。

(vˍv)

图片

  王立明已经在老房子里住了40多年,由于年久失修,墙面掉皮、开裂、空鼓等老房“通病”,他家都有。“最后,实在没办法,我们请来了施工队,把房子做了吊顶,贴上了墙纸,虽然治标不治本,但住着比以前好很多。”

图片

  东至河南南路,南至梦花街、文庙路,西至曹家街、柳江街,北至复兴东路的黄浦区蓬莱路北侧地块(687、691、692、693街坊)有不少二级旧里房屋,旧房居住环境差,大多数居民家里厨卫设施缺乏,以合用、共用为主,甚至还有些居民至今仍过着手拎马桶的生活。

(vˍv)

图片

图片

  黄浦区积极应对百姓盼改善的诉求,正在积极制定三年实施计划,并通过“两旧”改造与零星旧改、社区生活圈、保租房建设等方面结合,多措并举将二十大精神落地落实,为实现2025年前基本完成零星旧改征收和小梁薄板改造的工作目标,不断攻坚克难,实现新突破。

标签:蓬莱阿姨居民地块路北

发表评论 (已有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