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砖一瓦皆有故事,一起来看泗泾这座百年老宅的“前世今生”吧

走天涯

(vˍv)

“五十多年过去了,这座宅子还是我小时候的那样子,你看,这里原本是个大戏台!”走进泗泾古镇上的一尺花园(宝伦堂店),现年78岁的汪愿志老人满含深情地介绍着。

  在一尺花园开放营业前后就已多次探访的汪老,每每踏进这座旧居,依然难掩激动。对于许多泗泾居民及游客而言,一尺花园所在的宝伦堂是一座珍贵的文保建筑,在三百多年的风雨洗礼中见证着历史的变迁。而对于汪愿志老先生而言,这座宅子还是他乃至整个汪氏家族的情感纽带,安放着他们珍贵的回忆。

  宝伦堂还有一个更为泗泾本地人所熟知的名字——汪家厅,是三百多年前从安徽休宁迁至泗泾的商人汪宝林所建。汪愿志和他的弟妹们,已是汪家迁泗后的第十二代了。

  “我在这里度过了美好的少年时光。那时候,汪家厅是整个泗泾老街上最大、最气派的宅子,隔壁就是马相伯先生的故居,距离不远处还有史量才故居。”

(vˍv)

  据汪老先生介绍,幼年时,他还曾在马相伯故居中上过私塾,也正是因为有着陶宗仪、史量才、马相伯各位名家先生作“邻居”,老街上的文化氛围浓厚异常,也促使汪愿志老先生从小养成了好学、乐学、善学的良好学习习惯。“私塾先生着长衫,手拿戒尺的样子,我到现在还记得。”

  旧时的泗泾老街给了汪老先生良好浓厚的学习环境,他从小长大的汪家厅里则留下了先辈对后辈们为人处事、立身治学的谆谆教导。

  “汪家厅的仪门上刻有‘蕴壁生辉’四个大字,你们知道是何寓意吗?”采访中,汪老先生笑眯眯地问。随后,他解释道,“蕴”意为“积聚、蓄藏”,意在告诫汪家后人要不断进取,累聚知识,同时要为人含蓄、保持低调。

  宛如家训般的四个字不仅刻在仪门的砖石上,更深深地印在汪老先生等汪氏后人的心中。“根据《泗泾镇志》记载,汪氏自迁至泗泾以来,仅中秀才以人者就有26人,这种钻研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后辈代代传承,延续文墨书香。”

(vˍv)

  据汪老先生介绍,近几年,他致力于查阅、收集泗泾汪氏及汪家厅的相关材料,从泗泾镇到上海图书馆,从地方报刊到档案记载,他来回奔波搜集,将所有图文资料汇编成册。“虽然我们已经搬离汪家厅,但我想尽我所能,让我的后代们也能了解这座宅子的历史,牢记先辈们的训诫。”

  除了“蕴壁生辉”其中饱含的深意,经过保护性修缮的汪家厅中还保留着许多令人惊喜的细节。

  2013年,汪家厅(宝伦堂)被确定为松江区文物保护单位,经文物专家考证为清朝中期建筑,分为东、西两轴,各阔三开间,天井两侧均有厢房,是清中期的典型二层建筑式样。汪家厅虽在数百年间几经改造,但依然保存有鹤胫轩、船篷轩、弓形轩、走马楼等多种独特的建筑式样。

(vˍv)

  “我妈妈那天开心极了,这里看看、那里摸摸,她说房子是新修的,但看到的都是以前的故事。”那一天,汪母挥舞着国旗,在还未完全竣工的汪家厅里留下了和孩子们的珍贵合照。2023年1月,汪母身故,百岁老人心怀着与百年老宅的美好回忆,共同成为汪家子女们记忆中最闪亮、最难忘的那颗星。

  “现在,一尺花园的入驻让这里更热闹了,看到游客们都喜欢这里,我很骄傲。也许大家更熟悉‘宝伦堂’这个名字,但对于我和我的子孙后辈来说,‘汪家厅’这个名字是不能遗忘的本,这也是我费尽心力,将散落的资料收集成册的原因。”提及他最为珍视的这本《泗泾汪家厅》,从回忆中逐渐醒过神来的汪愿志老先生目光闪亮而坚定。他看向如今的宝伦堂,目光所及,皆有故事。

  经过百年风雨洗礼,这座老宅有一代人讲不完的故事。它的“前世今生”隐在汪母的日日惦念中,藏在如汪老先生等后人克制的情绪里,也刻在老宅本身丝丝缕缕的纹理间,等待着我们沉心品读。

标签:老先生这座宅子后辈一尺

发表评论 (已有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