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淞创新城:美丽天际线背后的精彩“蝶变”

瑞文妹

(*^‧^*)

  老张隔段时间就去同济路江杨路。每次到那儿,他都仰头数一数矗立眼前的在建建筑又“长高”多少。从规划里得知,这里将建起约200米高的超高项目,紧挨它,还有两幢超高的建筑“兄弟”也已破土而出,将分别为150米和120米。而老张,昔日在特钢厂挥洒汗水的钢铁大军一员,如今频频故地重游,既为回忆青春,更渴盼厂区涅盘。有生之年能目睹自己热爱的钢城发生蝶变,谁说不是幸福呢?城市更新,产业优化,他认为“发展才是硬道理”。

  令老张百看不厌的地方,是宝武(上海)碳中和产业园的一部分,被誉为“未来之城”。宝山区区长高奕奕前不久在上海电台《2023夏令热线·区长一诺》录制中谈及它,是这样介绍的:“……沿同济路沿线将成为进入宝山首映眼帘的美丽的天际线。”

  10多幢现代化大楼在此渐次耸立,将为宝山勾勒出崭新的天际线。而撑起天际曲线的将有哪些实际“功能”?未来有哪些不同寻常的应用场景?这是内行人关注的门道。

(*^‧^*)

  “城市更新”号角吹响,催生新的步伐

  城市更新,使得工业承载地意欲发展成“吴淞创新城”。

  再度起飞令人满怀憧憬,却也载着沉重翅膀。

  吴淞创新城的规划区域即原先的吴淞工业区,北至友谊路,东至同济路-黄浦江,南至长江西路-军工路,西至江杨北路-虎林路,总面积约26平方公里,这一面积超过了整个虹口区。有人戏称这块“饼”太大,吃不下。上海吴淞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家道则表示,“饼”再大,也要一口一口啃下去。实际上,啃它的难度不仅仅在于“大”,更在于“硬”。譬如,对于城市更新,政府态度坚决,下定决心要去实施,但必须依靠企业的主观能动性。而后者主观能动性之调动,实属不易。又譬如,企业即便有意愿参与更新建设,现实分歧却如一团乱麻。因为规划里的吴淞创新城占地里有300多家央企、国企和民企,主体分散导致利益协调和平衡极其困难。据王家道介绍:吴淞创新城的每一寸土地都有产权,但地块之间犬牙交错,土地权属套叠严重,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单单在理清地块边界、确认土地权属的第一步,就得耗费巨大心力和时间。对于那些原本转型意愿不强的企业来说,更是实打实的难点,犹如“硬骨头”难啃。为此,他们义无反顾,与相关企业反复沟通、反复协商、反复确认其转型意愿和转型方向。但凡能联系上并答应坐在一张会议桌前沟通的,还不算最难。有的企业,他们打去20多个电话,对方始终避而不见。城市更新道路上路障重重,战斗号角也不断吹响,他们奋力前行,哪怕前行路上不时冒出“灵魂拷问”:“钱从哪里来?”“项目又在哪?”

  探索可复制的“央地合作模式”

  吴淞创新城不同于增量型开发,而属于存量型开发,即在已建成的工业园区基础上重新盘活产业用地。由于每一块土地都有产权人,必须尊重他们的意愿,同时也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能量。为此,他们探索的突破发展模式,是“央地合作模式”。譬如,宝武集团和吴淞区密切合作,互相成就,共同解决资金和项目难题。看来,这是可复制的探索实践。

  资料显示,今年8月2日最新发布的《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中国宝武钢铁集团位列第44位,继续位居全球钢铁企业首位。区域内这家“世界第一”,如今成了吴淞创新城实施城市更新过程中的最佳盟友之一。而宝武与宝山的“央地”协同,具体做法是,大部分土地由政府收储,宝武开发一小部分产业地块,既发挥央企在产业链上的优势,也发挥地方政府在政策、资源上的优势。“包括宝武在内的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他们不仅有自主转型的意愿,同时具有资金雄厚、产业基础坚实的优势。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做好产业升级转型,就是最好的产业导入和资金利用。”王家道表示,如果由政府收储宝武的土地,把它“赶”出去,再请进来其他的市场主体,充其量也是“世界第二”,可谓本末倒置。而在“统一规划、合作开发”的原则下,宝武特钢、不锈钢两个1平方公里先行启动区的开发工作已经驶入了快车道。

  区域内的300多家企业,不可能每一家都有实力大手笔投入转型。对于那些资金实力不强,却有转型发展意愿的企业,他们尝试联合开发,通过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做好资源保障,也算探索了可行的发展模式。还有一种,即由政府收储土地后,引入市场化力量,导入新产业、新动能。据了解,吴淞创新城根据不同的产权人采取相应的发展模式,在此建设过程中,政府资金起到的是引导撬动作用,吸引更多金融资本、社会力量参与城市更新改造。

(*^‧^*)

  无独有偶,同处工业遗存风貌保护区的吴淞煤气厂也在探索新时期“蝶变”。

  占地面积约为400亩的吴淞煤气厂,拥有约80年的产业历史,曾经为上海煤气生产、输配、供应作出过巨大贡献。2014年停工后,厂区原有的空间肌理被完整保存。吴淞煤气厂的焕新,不是修旧如旧,而是新旧共生,让历史建筑在使用中重新焕发出生命力。

  这里将入驻新型研发实验室、能源研究中心,也有一些创意创新产业。

  对标匹兹堡、德国鲁尔等世界工业区的转型发展,吴淞创新城站在更高的起点上。

  “我们不会按照房地产开发的思维来推动城市更新。”王家道说,“卖地卖房子当然可以减轻我们的压力,但如果没有资源统筹的能力和定力,那么未来就会有更多发展上的困难。”他表示,未来发展周期将边探索边尝试,以足够强的经济强度匹配这块“大衣料子”。

  据悉,辖内的宝山复旦科创中心已宣告启用,复旦大学12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将相继落户。宝武特钢首发项目一期南楼,将置入宝武中央研究院等研发机构和各类创新主体,成为吴淞创新城开辟绿色低碳新赛道的“智脑”。而在上棉八厂原址建起来的“半岛1919”,将保留西区的文创产业园定位,对区域内6幢历史保护建筑进行修旧如旧的保护。同时,东区项目建设也将启动——蕰藻浜的边上,未来将矗立起一座高约60米的标志性总部办公楼,并规划多栋低密度总部研发办公空间,将滨水空间留给科创“种子选手”……在一个又一个吴淞老厂区的更新方案中,他们力争通过“一企一策”,完成由“黑”转“绿”,由“重”变“轻”的产业结构迭代升级,由此,使得吴淞创新城的“界面”赢得时代刷新。

  从同济路宝杨路处首发项目,一路向北蜿蜒伸展,变化中的天际线已若隐若现。它连结了新型产业城、教育城以及开放社区、特色商区、美丽景区、新型学区等,正不断印证当下宝山人的自信与豪迈——“过去30年看浦东,今后30年看吴淞”!

标签:吴淞宝山创新更新转型

发表评论 (已有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