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蓝之狱哪个朝代(替子孙除刺:“胡蓝之狱”背后,朱元璋的最大算计)

豆丁

最近电视剧《山河月明》热播,“胡蓝之狱”从历史烟尘中浮出“真容”。它是“洪武四案”之一,其杀人之多、株连之广、结果之恶为历史之罪。诚如赵翼所言,朱元璋“借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尽举取天下之人而尽杀之,其残忍实千古所未有。”

“胡蓝之狱”指胡惟庸案和蓝玉案。胡惟庸原是朱元璋府里的一个小官,此人颇有权谋,与丞相李善长是同乡,又是亲戚,因此得到李的极力推荐。才洪武三年,就升迁为中书省参知政事,不久,出任左丞相。起初朱元璋“以惟庸为才,宠任之”,胡惟庸比较勤勉,“尝以曲谨当上意”,也很会来事。二人一比较,朱元璋便以“无所建白”为由,将右丞相汪广洋贬为广东参政,由胡惟庸接替。


胡蓝之狱哪个朝代(替子孙除刺:“胡蓝之狱”背后,朱元璋的最大算计)

李善长因病辞官后,很长一段时间,“帝难其人”,丞相的人选确定不下来,中书省由胡惟庸一个人说了算,而且在没有副手的情况下,一干就是好几年。中书省是神经中枢,综掌全国大政,丞相只对皇帝负责。在胡惟庸之前的“二相”,李善长资历老,小心谨慎,汪广洋偏爱喝酒,庸碌无为,惟胡惟庸最久,权也最重,那情形真是“宠遇日隆,独相数年”,无人可比。

权力就像一根“魔棒”,胡惟庸开始飘飘然了。仗着是“淮西帮”,又有元老重臣支撑,便一意孤行起来。内外诸衙门给皇帝报告的奏折,他先要自行拆阅,径自处理,对自己不利的就隐匿不报;对于朝廷上官员的生杀升黜大事,时常不经奏报便独断专行。一些“躁进之徒”,失去职位的功臣武夫,竞相奔走于他的门下,贿送的金帛、名马、玩好之物,不可胜计。胡惟庸的飞扬跋扈,朱元璋自然看在眼里,他已经觉察得大权旁落,但他隐忍不发。当他暗暗对这位权臣的行为有足够多的了解后,他发现胡惟庸不仅擅权,还贪婪好利,便开始琢磨如何拔掉身边的这根“刺”,并对他进行监视。

再说汪广洋自贬后,心中忿忿不平。这位沉溺酒色的庸官,可能在某次酒桌上捕捉到一点“风动草响”,洪武九年的某一天,一份弹劾胡惟庸“后台老板”李善长的奏本,不早不迟呈到朱元璋手里,奏本不外说说李善长狎宠自恣,有大不敬的行为,应予惩处云云。但是,这一奏劾正合朱元璋的心思。于是,朱元璋又将汪广洋调回朝廷,并很快升任为左丞相,目的是让他对胡惟庸的行为有所牵制和监督。

但汪广洋并不完全懂得皇上的用意,升任左相后,非但没有起到监视、干扰胡惟庸行为的作用,反而对胡惟庸敬而远之,虚以为蛇,以自保为得计。胡惟庸见汪广洋比以前更加怯弱,就不把他放在眼里,做事更加肆无忌惮。


胡蓝之狱哪个朝代(替子孙除刺:“胡蓝之狱”背后,朱元璋的最大算计)

朱元璋只能亲自出马。他先是对中书省的权限作出裁抑。洪武十一年,又“命奏事毋关白中书省”。很显然,这是针对胡惟庸时常“不上闻”所采取的对策,要求众臣奏疏直接上交皇帝,表明对中书省胡惟庸擅权的强烈不满。

这时候,徐达弹劾胡惟庸的奏折也到了朱元璋手里。胡惟庸听到消息,不仅没有收敛,反而收买徐达的身边人陷害徐达。胡惟庸还在朝廷不断培植亲信,壮大私人势力。《明史·胡惟庸传》说,胡惟庸与得罪被遣返的吉安侯陆仲亨、平谅侯费聚密相往来,以权利对二人威逼利诱,“令在外收集军马”。如果属实,那就极其危险了。当下的情形是,各地一些想要当官的,希望出人头地的,“争走其门”。这样,在胡惟庸的手下出现了一个集文臣、武将于一体的小集团。

朱元璋最不能容忍胡惟庸的“擅权僭越”,而胡惟庸利令智昏,尤其是刘基死后,更加无所顾忌。这时候,又发生了几件有意思的事。一件是,盛传胡惟庸定远老家的井中,突然生出石笋,出水数尺。献媚的人争相说这是祥瑞之兆。第二件是,有人说胡惟庸祖父三代的坟墓上,晚上有火光照亮夜空。胡惟庸听到后,当然更加高兴和自负。

胡惟庸的不少罪状,是在他被处死以后多年,陆续暴露出来的,《明史·胡惟庸传》有一句话,说:“惟庸既死,其反状犹未尽露”,如与元顺帝的儿子勾结,“请兵为外应”等等,怀疑是加上去的。但有一点,胡惟庸擅权专行,操弄“生杀黜陟”,已经威胁到了皇权。因为,朱元璋把朝臣专权认为是很坏很坏的事,这也是元朝灭亡的重要原因。因此,他才下定决心,剪除这一心腹之患。

恰在这时,中书省擅自将贡品扣押而不上奏,并阻拦贡使入朝,这可是严重的擅权。太监得知此事,马上禀告皇上,朱元璋大怒,指责宰臣有欺君之罪,胡惟庸、汪广洋见势不妙,立即叩首谢罪,乞求皇帝宽恕。但是,朱元璋此时已“吃了秤砣铁了心”,要将擅权的诸臣一网打尽,只是在等待机会。

御史中丞涂节似乎看出事情的苗头,为了摆脱自己的干系,开始揭发两位宰臣的罪行。他首先奏告前几年大臣刘基患病,是被胡惟庸毒死的,且汪广洋也应该知情。朱元璋把汪广洋找来问话,哪知汪广洋一问三不知。朱元璋一怒之下,将汪广洋贬黜广南。事后,朱元璋仍越想越气,认为汪广洋玩忽职守,罪不容诛,便派出使者,临时加上其他几项罪名,将汪广洋就地赐死。


胡蓝之狱哪个朝代(替子孙除刺:“胡蓝之狱”背后,朱元璋的最大算计)

十三年正月初二,涂节又奏告胡惟庸与御史大夫陈宁企图谋反。朱元璋认为时候到了,立即下诏将其逮捕审讯,并亲临法庭鞫问。形势急转直下,大臣们也一个个递上奏章,弹劾胡惟庸等人的罪状。几天之后,胡惟庸即被处死。此案牵连亲属、党羽被杀者15000余人。

胡惟庸案从正月二日告发,到六日赐死,短短5天时间里,一个涉及朝廷众臣的大案即草草审结判处。朱元璋对杀胡惟庸找的理由是“奸臣窃持国柄,妄法诬贤,操不轨之心”“蛊惑政治,谋危社稷”。

胡惟庸案前后延续了十余年之久,因此案被灭的有几十家王公贵族。朱元璋以《昭示奸党录》布告天下,株连蔓引数年未清。朱元璋下令废除中书省,不设丞相,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并立下法规,“嗣君也不得再设丞相,群臣敢有请立者处以重刑。”这样,延续几千年的丞相制从此消失了,在没有任何权力中心与皇帝抗衡了。

胡惟庸死后八年,李善长也被牵涉到胡案里。要说李善长是开国功臣,朱元璋曾把他比作汉代的萧何,对他十分倚重,两人相较也深厚。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二人的关系开始发生变化。洪武四年,李善长患病在家,多日不能上朝,心中不安,便上书恳请退休。李善长这样做,本想试探一下皇帝对他的态度。李善长以为,皇帝定会挽留他的。谁知朱元璋立即准奏,这对李善长无异于当头一棒。事后,朱元璋觉得有些过意不去,便将临安公主嫁给李善长长子为妻,李善长又成为皇亲国戚,表面上仍恩遇有加。

现在有人状发李善长,说他曾经和胡惟庸有密谋,又是亲戚,在胡惟庸案中漏网了,应当治他的罪。朝臣也以此事上章弹劾李善长欺罔皇上,擅作威褔,甚至连李府的仆人也起来告发李、胡当年密谋、通贿诸事。结果,一代开国丞相、勋臣李善长以十恶大罪伏诛,连同一家老小70余口,满门抄斩。


胡蓝之狱哪个朝代(替子孙除刺:“胡蓝之狱”背后,朱元璋的最大算计)

刚过了几年太平日子,到二十六年,有人告发大将军蓝玉谋反,于是,又一桩惊天大案爆发。蓝玉早年即投朱元璋,最初在常遇春帐下,也是他内弟。蓝玉是个高个子,红脸膛,作战勇猛,且富于谋略,所向皆捷,屡立奇功。最大的功勋是在二十一年,蓝玉率15万大军,长途跋涉进入沙漠,追击元军残部,一直打到儿海即今天的贝加尔湖,大胜而归。朱元璋对蓝玉褒奖有加,比之汉代名将卫青,进封凉国公。

那时候,大将中徐达、常遇春已死,蓝玉的地位突显出来,成为朝廷数一数二的战功累累的大将。朱元璋对蓝玉特别器重,封他为候,他的女儿也被册立为蜀王的王妃,与皇帝成为儿女亲家,而常遇春的女儿又是懿文太子朱标的元妃。在这种关系下,蓝玉不免骄傲恣肆起来。有一件事,直接改变了朱元璋对蓝玉的看法。当时,朱元璋命蓝玉固守西番边地,刚愎自用的他擅自挥师西进,结果无功而返。朱元璋一贯看重军事指挥权,蓝玉却不停号令,进止自专,朱元璋对此大发雷霆,蓝玉却对此一无所知,依然我行我素。当蓝玉奏请移师讨伐西南诸夷时,朱元璋二话没说,勒令他班师回朝。

蓝玉回到京师,朱元璋让他去兼任太子太傅,蓝玉却嫌官位不显,自以为功勋盖世,不乐意在冯胜之下,理当升太师之职,便当着朝臣的面,大声说:“我难道不可以做太师吗?”此后,蓝玉几次上奏论事,朱元璋都不予理会。蓝玉心中更是怏怏不快,对同僚们说:“上疑我矣”,自知已失去回到的宠信。

这时候,有关蓝玉的各种信息,源源不断汇总到朱元璋那里。主要有:蓝玉纵容家奴侵占民田,又藐视官吏,驱赶御史等等,就连他“毁关而入”的信息也传到皇帝耳朵。那是他征讨北元回关,天色已晚,按照规矩,晚间不得放任何人入关。蓝玉骄恣放纵,就把城门给拆了。另外,蓝玉还擅自提拔将校军官,随意任命官员职务,不向皇帝报告,这也是严重的越权行为。

蓝玉与太子朱标的关系一直不错,盛传有一次,蓝玉自北方班师回京,暗自对太子说:“我看燕王有不臣之心。风水先生也说:燕地有天子气,殿下要小心提防才是。”太子却不以为然地回答:“燕王对我师父恭谨,我看不出什么来。”蓝玉说:“殿下待臣不薄,所以,我将心里话告诉你。”结果,这话传到燕王的耳朵里。燕王开始对蓝玉恨之入骨。不久,太子病死。燕王朱棣被召回京城。皇上问他:“近来民间有什么传眼,对朝廷看法如何?”燕王若有所思地回答:“一些公候贵戚纵恣无度,手中又握有兵权,如不除掉,将来后患无穷。”这话内有所指,朱元璋也心领神会。

很快,锦衣卫有人向朱元璋奏告蓝玉谋反,说蓝玉串通他人,想在皇帝出宫耕种籍田的时候准备起事。第二天,蓝玉上朝,被当廷逮捕入狱,次日在锦衣卫审讯。蓝玉作为一员猛将,体魄魁梧,声音洪亮,面对锦衣卫官员,他反复辩解。虽受毒刑拷打,声嘶力竭,也不肯诬服。法官只得杂取其家属在严刑逼供下的“口供”作为证据,结案上报。

三天后,蓝玉被杀,并抄灭三族,此案蔓引牵连而被诛杀一万五千人,其中候、伯者10余人,此案把军中骁勇善战的将佐差不多杀了个干净,一些与蓝玉略有交往的文人墨客也难逃厄运。蓝玉死后,朱元璋又找借口杀了宋国公冯胜,颖过公傅友德。到朱元璋死前这一年,开国功臣被封为公候还活着的只有两人,其他人全被杀了。

胡蓝之狱,无论正史、野史,都提到二人有谋反之心。其实,这不可信。胡、蓝二人,任何阴谋都可能有,说他们密谋造反,几乎不可能。胡惟庸从未带兵打过仗,蓝玉被杀到洪武二十六年,这些人几乎没有任何反抗,还奢谈什么谋反?特别是蓝玉,死到临头,还不知道有人要杀他,如果说他有逆谋,不至于落得个束手就擒。所以,谈迁就说,蓝玉没有封成太师,还为此斤斤计较呢,哪里有更大的野心!他们多是“富贵骄溢,动结疑网,积虑不解,衅成钟室”造成的一桩桩惨案。


胡蓝之狱哪个朝代(替子孙除刺:“胡蓝之狱”背后,朱元璋的最大算计)

朱元璋起于微末,与他出生入死的兄弟,称帝前地位是平等的,称帝后,一切发生了变化,所谓“起自闾巷,而贵为天子”。许多功臣大将并不适应这种剧变,昔日的兄弟,忽然间有了君臣之分,要匍匐称臣,这就是草寇朱元璋与大明皇帝的区别。但他们不习惯了这种上下等级,变成为新贵后,愈加变得居功自傲,擅权威富,以至于频频发生“擅权挠政”“进退自恣”之事。而这些“不法”之事,都是专制皇帝所不能容忍的。

朱元璋屡兴大狱,还因为他从中看到了险恶,朱明江山如何巩固到底?那些骄横专行的权臣,居功自傲的悍将,在他死后,子孙们还能驾驭得了吗?这成为朱元璋思考的另一个问题。据说,太子朱标曾劝谏他不要滥杀无辜,以免伤了君臣和气,朱元璋当时没有吭声。第二天,他拿着一根满是荆棘的棍杖丢再地上,让朱标去捡,朱标看到上面都是刺,面有难色。朱元璋拿起荆杖,用利剑削去上面的荆棘,交给太子说:“你怕刺不敢拿,我替你吧这些刺削掉,再交给你,岂不更好!我杀的都是邪恶之人,把内部整顿好了,你才能当这个家。”这有点编造的成分,但蓝玉案发时,朱元璋已经66岁,当时懿文太子病故,皇太孙又显孱弱,蓝玉必是未来小皇帝难以驾驭的第一人。所以,必须除掉他,保护未来小皇帝不受威胁,也为巩固朱家皇位扫清障碍,使皇太孙在继承帝业时万无一失。

这就是“胡蓝之狱”背后,朱元璋的最大算计。

(吴子胜)

标签:朱元璋蓝玉中书省丞相皇帝

发表评论 (已有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