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姑娘记忆里的黄河路:有面子,有生意,有团圆

柒巧酱

(^人^)

  《繁花》中的黄河路。图源:“《繁花》主创揭秘黄河路传奇故事”视频

  浓稠的“上海腔调”,霓虹招牌之下,黄河路上的江湖儿女被拉入时代浪潮中。《繁花》剧里每一个角色,很多上海人都能对应上自家弄堂里的人物。

  看到王家卫镜头里的繁华上海,上海姑娘火月和管琳翻箱倒柜找出儿时照片,分享着她们记忆中的黄河路。

  管琳的照片里,她烫着和剧中老板娘卢美林同款的卷发。还有父亲当年下海做生意的照片,他是管琳记忆中的“宝总”。

  在“80后”火月眼里,黄河路上的生意人浮浮沉沉,电视剧拍的是黄河路,其实就是那个时代上海滩的缩影。

(^人^)

  记忆很深,但不愿再回去

  火月在黄河路长大,在她记忆里,90年代的上海是生机勃勃的。

  工薪阶层很难理解,有的人工资一个月才几百,衣服就要穿梦特娇,香烟要抽万宝路,一个大哥大2万块。黄河路上谈生意的老板给小费出手就是百元大钞。

  1991年,火月十周岁,父母在黄河路的饭店给她摆了几桌。那时她妈妈的月薪才500多元,爸爸还是辞职的无业游民。

  91年火月十岁生日,在黄河路上办了几桌。本文图片除标注外,均为受访者提供

(^人^)

  但火月的父母很敢。有一次,她的爸爸打麻将“赢麻了”,一高兴,当天就带她去中百公司花700多块买了一辆自行车。“很难想象吧,那时他们一场麻将输赢就已经上千了,一台面的钞票。”火月说。

  那时候,火月的妈妈很喜欢给她穿一件大红色的翻领夹克,“口红涂好,额头点好,面孔也是两摊大红。”

  家里的大人们都有双面呢大衣、踏脚裤、皮夹克等时髦单品。她的姆妈、嬢嬢、阿姨,人手一条踏脚裤,上身搭配夹克衫或大衣,装扮颇为讲究。

  蓝衣服是火月的妈妈

(^人^)

  管琳的爸爸的生意做大了,家庭聚餐,时不时要去黄河路。去的多了,感觉路上的人都认识他,就像“宝总”一样。

  卖香烟的人也知道管琳爸爸要买什么烟。他们拿着木头箱子站在马路边,看到老顾客,就会说“我到里面去拿给你”,然后去旁边的弄堂里取货,不敢卖假烟。

  管琳一家三口

  家里人出门都有自己的派头。女性长辈去黄河路吃饭一般要烫头。“吃饭不烫头是不可能的。”管琳妈妈比较考究,不仅自己精心打扮,还给女儿“穿金戴银”。

  管琳都是戴妈妈的戒指,戒指很大,妈妈就用红绳子绕很多圈,让直径变小。此外也会带她去理发店,烫一次性卷发。头发回去要洗很久,管琳自己并不喜欢。

  一大家子去饭店,一般都是在包厢。老顾客说明庆祝的来意,老板娘就让厨房把菜配好。几道招牌菜必须有,甲鱼、蛇肉很流行,有了这些,这一餐才上档次。

  渐渐地,管琳后来很少去黄河路了,她觉得此处已不是当年模样。在管琳脑海中,黄河路永远是光彩夺目的,也承载着一家人的团圆记忆。

  (文中火月、管琳均为化名)

标签:黄河路黄河上海妈妈路上

发表评论 (已有条评论)